寵物家人成顯學 打造人寵共生共食共學幸福台灣
- 寵愛
- 7月17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7月25日
「寵物家人」已成為生命價值與新生活型態的顯學。根據2022年內政部統計與農業部推算,寵物每2.4分鐘就成為台灣家庭成員,遠超過人類新生兒每3.4分鐘一位。當高齡與少子、單身成為全世界趨勢,越來越多人傾向不婚不生,寧可養寵物,因此毛孩的數量超越小孩亦是必然的結果。

英國肯特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新研究,貓狗帶給我們的幸福感如透過金錢方式來衡量,一隻寵物相當於每年帶來高達8.4萬歐元(約台幣287萬元)的收入;另外瑪氏集團旗下Waltham寵物護理科學研究所,攜手逾20個國家跨國研究訪問超過3.5萬人,結果顯示 58–65% 飼主認為寵物比配偶更具壓力排解功能,能促進情緒健康與日常專注力,都足以證明毛孩給人類帶來的快樂,並提供了生活上的各種支持。
從寵物經濟到家人經濟的轉型,除了考驗國家政府在民生、法治上的各項福祉施政能力,也考驗社會對待家人毛孩的友善態度與素質。
日本在1990年代起即推動「人與動物共生社會」政策,2006年國土交通省指導都市規劃中納入「人寵共生住宅」,出現許多專為人寵共住設計的集合住宅、老人照護設施、共學場域。2014年結合新法擴大範圍,推出新10年計畫,希望能達到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社會,因此特別強化飼主責任教育(終生照護),鼓勵讓寵物成為「家庭成員」,並將寵物納入高齡化社會的陪伴與療癒功能,成為全球最早提倡人寵共生國家之一。
歐美寵物友善國家,不僅養寵物須經過多次審核,除了要對你個人資格條件的確認外,還需要對你和你的寵物同時進行飼養教育,尤其德國則是全球最早將動物「尊嚴」入憲的國家。在德國有很多寵物學校,不是教寵物如何培養成「玩物」,而是要將寵物培養成「家人」,如何更好地成為家庭的一份子。寵物與人同享居住空間與法律保護,許多老人機構與庇護住宅允許寵物陪同入住。
在荷蘭的動保法律核心價值中,寵物被視為擁有自己價值的個體,而非被主人擁有的物件。強調牠們與人相對地位平等,各地有緊急動物救護中心、有動物救護車、公園裡安排狗兒散步專用通道,以及其他可以攜帶狗隻進出的大眾運輸工具和商店等。

許多國家願意為實現人寵共生社會而努力,包括定期開設相關課程傳授正確的飼養觀念及方法,提高毛家長的飼養意識,明禁飼主不能在外出活動散步時鬆開狗繩、不清理貓狗糞便。部分國家如日本則會設置地方自治、巡視員制度,增加地區巡視和清理、安全防護,還會積極向周圍飼主發放宣傳單加強提醒,降低街區餵食產生的環境汙染與破壞自然保育。
當寵物數量大幅增加後,人寵之間的親密感關係,和共同生活上的各種情緒價值滿足需求也與日俱增。尤其網路社群媒體不只帶來了便利性,卻也加深了人際的疏離與不安,這種孤單寂寞感與傷害,讓更多人轉而尋求毛孩給予的慰藉和依賴,因此在陪伴生活中和相關消費上,延伸出各式有待滿足的需求。
例如在台灣,單身、高齡者在居住選擇的安排上,常常會因為飼養寵物而需投入更多心力時間去尋找、協商與談判,即便願意付出更多的費用,或是簽署不合理的寵物條款,仍無法得到相對的尊重及友善對待。另外在日常生活及健康照顧上,總是必須犧牲自己更多,很難同時兼顧個人與毛孩的需求,最後毛孩如果老齡或罹患重症疾病,則往往壓垮自己,感覺心力交瘁甚至瀕臨崩潰。
還有不少缺乏良心、專業,只為搶佔市場利益或資金挹注的商家企業,在寵物食品中添加有害成分,或是長期推廣違法照顧服務,誤導消費者,吸引有興趣者加入接案,都無疑是對整個產業、社會的進步「拖後腿、拉倒車」,也對飼主毛孩造成直接傷害。

產業或國家要走向真正的友善共生、進步的發展,需要提升人的質量,並具備責任、終身教育的思維,同時也要兼顧沒有養寵物者的權益及環境保護。地方和政府應該要正視養寵家庭的需求,提供完善配套的法治及解決方案,增加動保管理人力,才能改善現行基層各項執行上的窘境。
尤其台灣各縣市政府動保人員,人力有限卻要管轄整個縣市、地區的各種雜務,不僅要面對民眾、飼主,處理人的問題和情緒,還要面對各種動物、各種情況的緊急醫療、救援,兼顧行政庶務,真是勞心勞力壓力山大。長久以往已經維持不易,更不用講要如何提升改善了。
由衷期盼有更多民間單位、企業可以共同加入,發揮企業責任和影響力,打造適合人寵 「共生 × 共食 × 共學」的幸福台灣,讓寵物友善不要只是一種順便的福利與施捨,而是一種自然美好的陪伴日常。
作者:p'adore寵愛教養食育專校 創辦人暨營運長 陳蓁







留言